远航论文网(www.Linsh.com),免费下载,专业代写,全程服务,助你腾飞! QQ:285625885
[摘 要] 基于统计数据的计量经济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等中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中部地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合理转移,大力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 人力资源非农配置 农民增收 中部欠发达地区
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相关理论和经验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中部地区目前基本上仍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农业省份,城市化与工业化程度较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而江西省作为一个典型的中部欠发达省份,定量分析该省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农民增收的重要关系,对中部欠发达地区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的长期效应分析
1.计量经济模型的指标选择和模型设定
模型选择“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1978 年的不变价格)”为因变量(被解释变量),它剔除了物价变动对收入的影响,使不同时期之间具有可比性,其变化能真实反映出一个地区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状况;选择“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的比重”为自变量(解释变量),其变化能反映一个地区人力资源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配置的水平。数据采用1978 年~2005 年江西省相关统计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
根据江西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数据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考察期间二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建立江西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B1+B2X+u。其中,Y 代表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X 代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B1、B2 为待估计的参数(即常数和X 对Y 的边际贡献率),u 为随机干扰项(期望值为0)。运用最小二乘法(OLS),通过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下线性回归方程:Y=1521.604-17.207X。
2.回归模型的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从模型的总体拟合度(R2)检验和显著性(F)检验来看,该模型的决定系数(R2=0.945)和相关系数(R=0.972)接近1,即模型的回归拟合程度和线性相关程度均很高,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动可以解释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变动的94.5%,总体回归效果相当好;同时该模型的F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Sig.P=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即通过总体显著性检验,也证实了模型总体回归效果显著。
再从模型的参数显著性T 检验来看,该模型的常数项和解释变量的t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Sig. P)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即常数项和自变量的系数与0 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对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有显著性作用,应当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方程中。回归系数(B2 =-17.207)为负值,反映了被解释变量Y 与解释变量X呈反向变动(负相关)关系,这也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降低,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计量结果也表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即劳动力非农配置水平提高1 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17.207元(相当于2005年价格的57.696元),显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的重要贡献。
二、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当前农民收入变化的定量分析
当前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的主导作用还可以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变化来考察。据统计,2000年~2005年江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130.23元,作为收入主体的第一产业(农业)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了422.39元,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37.37%,所占份额从51.15% 逐步降到46.38%(从2002年起就不到一半),共减少了4.77个百分点(见表)。这表明了近年来农业家庭经营纯收入虽然仍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但是农村中占60% 的农业劳动力只提供了不到一半的纯收入,农业生产基本上失去了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作用,农民增收必须另寻出路。
表 2000年-2005年江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单位:元、%)
指标 |
2000年 |
2001年 |
2003年 |
2005年 |
绝对数 |
构成 |
绝对数 |
构成 |
绝对数 |
构成 |
绝对数 |
构成 |
全年纯收入 |
2135.30 |
100.00 |
2231.60 |
100.00 |
2475.53 |
100.00 |
3265.53 |
100.00 |
1.工资性收入 |
744.47 |
34.86 |
805.09 |
36.08 |
1022.14 |
41.59 |
1318.58 |
40.38 |
2.家庭经营纯收入 |
1319.94 |
61.82 |
1353.20 |
60.64 |
1357.37 |
55.23 |
1821.70 |
55.79 |
a.第一产业纯收入 |
1092.16 |
51.15 |
1125.85 |
50.45 |
1097.44 |
44.66 |
1515.55 |
46.38 |
b.非农产业纯收入 |
277.78 |
10.67 |
277.35 |
10.19 |
259.92 |
10.58 |
307.15 |
9.41 |
3.财产性纯收入 |
18.80 |
0.88 |
21.33 |
0.95 |
28.93 |
1.18 |
36.49 |
1.12 |
4.转移性纯收入 |
52.09 |
2.44 |
51.97 |
2.33 |
49.09 |
2.00 |
88.76 |
2.72 |
资料来源:《江西农村经济年鉴-2004》、《江西统计年鉴-2006》。
与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增长缓慢、份额下降的趋势不同,非农产业就业纯收入的绝对数和所占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0 年~2005 年,江西农村居民非农产业就业纯收入增加了653.48 元,占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57.82%,所占份额从45.53%上升到49.78%,超过农业经营纯收入,共增加了4.25 个百分点,反映了当前非农就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中占40% 的非农劳动力提供了一半的纯收入,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最重要渠道。
此外,数据也表明,由于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所占比例较低、变动不大,因而非农产业就业纯收入的主体是工资性收入(其占比从76.57% 上升到81.12%)。5 年内工资性收入增加了574.11 元,占非农就业纯收入增加额的87.85%、全部纯收入增加额的50.80%,占全部纯收入的份额也从34.86% 快速升到40.38%(超过种植业收入份额,仅低于第一产业纯收入份额),增加了5.52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1.1 个百分点,超过其他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表明农村劳动力从事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所得收入较少,大部分非农就业劳动力是以提供劳动获得工资报酬为主,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高达50.80%。再从工资性收入的构成来看,主体又是外出从业所得收入(其占比在70% 左右),5 年增加了362.36 元,占工资性收入增加额的63.12%、非农就业纯收入增加额的55.45%、这证实了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进城打工)成为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且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较高,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1.人力资源非农配置对农民增收和中部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贡献和实践价值
实证分析表明,人力资源向非农产业的配置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目前最重要的增收手段。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根本途径,是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也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逐步减少农业劳动力,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才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良性互动发展。事实也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缓解了我国农村的人地矛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因此,中部欠发达地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从战略高度真正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稳定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就业,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2.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
理论和实践表明,劳动力素质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投资)状况越好,劳动力文化技能素质越高,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能力和机会也就越多。
当前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巨大但质量低下,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例超过80%),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很低(不足10%),因而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影响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脏苦累差的体力劳动,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教育培训开发对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人力资本的提高)有极大作用。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关键,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民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加速器。严峻的现实,使得大力增加农村教育培训投资,加强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长期任务。
3.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产业非农化,增加劳动力需求,以扩大城乡就业空间,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
城乡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加劳动力的市场需求,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机会。因此,中部欠发达地区必须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采用适当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城乡就业压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提高农村产业非农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
4.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目前,户口、社会保障、就业就学等城乡分割的问题依然严重,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严重制约着中部地区城乡的协调发展。这种二元户籍制度强化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受歧视性,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的一个主要体制性障碍,不利于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因此,要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就有必要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统筹考虑城乡劳动就业,深入清除阻碍城乡统筹就业的体制性障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如实行居住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并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和民工维权保障机制,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改革的最终结果应是城乡居民具有同等自由迁徙权,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得到充分拓展,形成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张 文: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作用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3)
[2]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