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指农村籍大学生在校期间,按照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要求,克服时空转换、文化冲撞和社会角色更迭的困扰,通过接受道德教育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能力、逐渐接受被现存的社会道德体系所肯定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将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信念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这是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过程。论文集中研究农村籍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社会化问题,并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这一群体的道德社会化现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表象下的原因,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提供基础。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遵循高校德育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规律,借鉴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运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及系统综合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做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阐述,在对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有效机制,为推动高校德育理论和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服务。
【关键词】:高校德育 农村籍大学生 道德社会化
1.1 问题的提出9-11
1.1.1 改革开放30 年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9-10
1.1.2 改革开放30 年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10-11
1.2 问题研究的现状11-15
1.2.1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11-14
1.2.2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评述14-15
1.3 研究方法、基本思路与创新点15-19
1.3.1 基本方法15-17
1.3.2 基本思路17
1.3.3 研究对象及样本情况17-18
1.3.4 创新点18-19
第2章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19-41
2.1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涵义19-29
2.1.1 道德社会化19-24
2.1.2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24-27
2.1.3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27-29
2.2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征29-32
2.2.1 纵向——与自身人生的其他阶段道德社会化相比较29-30
2.2.2 横向——与其他大学生群体的道德社会化相比较30-32
2.3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途径32-37
2.3.1 在时空转换中完善社会道德心理32-33
2.3.2 在文化冲撞与传承中内化社会道德价值观念33-35
2.3.3 在角色更迭中确立社会道德角色35-37
2.4 研究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价值37-41
2.4.1 研究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理论价值37-39
2.4.2 研究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实践价值39-41
第3章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41-67
3.1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41-47
3.1.1 马恩列斯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41-45
3.1.2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45-47
3.2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知识借鉴47-57
3.2.1 中国传统思想家的道德社会化思想47-53
3.2.2 西方社会心理学学者的道德社会化理论53-57
3.3 中西道德社会化的分歧与启示57-67
3.3.1 中西道德社会化的分歧与对话57-63
3.3.2 中西道德社会化溯源对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启示63-67
第4章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现状分析67-91
4.1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现状67-74
4.1.1 道德认知从个人层面向社会层面扩展68-71
4.1.2 道德价值判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71-73
4.1.3 道德行为选择在知行统一与知行脱节间徘徊73-74
4.2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74-81
4.2.1 道德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与道德选择的困惑75-77
4.2.2 道德价值评价标准的实用性、功利性较强与道德选择的冲突77-78
4.2.3 道德行为上的知行脱节与道德生活的冷漠78-81
4.3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81-91
4.3.1 社会制度原因81-86
4.3.2 社会发展原因86-91
第5章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相关影响因素91-107
5.1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与社会政治91-94
5.1.1 社会政治生活对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92-93
5.1.2 社会法律生活对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93-94
5.2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与社会经济94-97
5.2.1 经济全球化对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94-96
5.2.2 市场经济对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96-97
5.3 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与高等教育97-102
5.3.1 高等教育收费制取代免费制给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经济压力98
5.3.2 高校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统包统分”就业制度给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带来的社会压力